泰达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 > 立足风险管理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就在本周,第十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即将召开!

立足风险管理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就在本周,第十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即将召开!

全文导读

近年来,期货市场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开辟了以传统经纪为基础,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为两翼的创新服务模式。一方面,依托风险管理子公司运用基差贸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

近年来,期货市场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开辟了以传统经纪为基础,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为两翼的创新服务模式。一方面,依托风险管理子公司运用基差贸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场外衍生品、“保险+期货”等模式满足实体产业和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另一方面,期货资产管理通过加大投向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的比重,发行资管产品为实体产业和企业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

立足风险管理本源,在新的形势下,期货业仍需不断探索发展。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4月20日—21日,第十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将在杭州举办。本届论坛将以“立足本源,高效融合,创新发展·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服务国家战略”为主题,围绕场外衍生品、“保险+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及期货分析师人才培养等服务实体经济模式创新与队伍建设的重领域,深入探讨期货行业如何立足风险管理的本源,促进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境内与境外市场的高效融合,锐意创新,奋发有为,推进期货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场外市场,推进“保险+期货”试点,衍生品发展立足服务实体本源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和化工等国民经济主要生产领域,在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场外市场作为场内市场的延伸和补充,可以针对企业的多元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019年,商品场外市场迎来五周年。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和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场外期权迎来爆发式增长,场外市场名义本金成交规模超过2800亿,相比2016年市场规模增长近20倍,之后场外市场成交规模继续稳步扩大。同时,产品创新有序推进,2017年至今国内已经陆续上市了豆粕、白糖、橡胶、玉米、、棉花等场内期权品种,股指期权也有望在年内推出,2018年底大连商品交易还所率先推出了商品互换业务。

据介绍,作为业内场外衍生品业务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南华资本场外衍生品团队一直在积极探索服务实体的新模式,不仅为满足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定制解决方案,而且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号召,积极联合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的贫困县开展农产品的“保险+期货”试点工作。

事实上,随着临储政策的取消,农民的收入无法保障,种粮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及农产品场外期权等模式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这个问题,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险+期货”模式逐步在我国多地成为帮助分散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的重要手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自2016年以来,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保险+期货”模式表示支持的态度。

“保险+期货”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探索推出的支持“三农”发展和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模式。以东证期货在“保险+期货”模式上的探索为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和行业号召,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2018年与母公司东方证券合作,累计为6省9县的农户购买了1070万元价格指数保险,涉及品种包括橡胶、白糖、玉米、苹果、大豆等5类,覆盖农户1005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90户,共实现保险赔付1135.27万元,平均每户获赔1129元。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惠农,发挥金融工具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公司积极创新,打造了“保险+期货+银行”及“保险+期货+订单”等模式。

突出重围,特色化发展,资管创新转型正当时

除场外业务外,资管业务也是期货公司发展较快的创新业务之一。但近年来,资管行业增量整体下降,监管措施不断收紧,行业发展的规模遭遇瓶颈。与此同时,行业内竞争、国际带来的外部竞争逐渐显现并日趋激烈,国内资管行业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压力。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监管层在整治资管行业乱象方面取得极大成效,使得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更加合规。监管制度的更新与完善,推动资管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并将国内资管行业带入全球资管行业标准的发展格局中。

同时,资产管理行业通过不断提升资产管理能力、风险防控意识以及金融创新能力来提高竞争力,促进业务转型。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在明晰市场定位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有优势,积极推进特色化发展,探索机构间业务合作与资源互享的新模式。

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作为多元化资产配置的一环,也为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据了解,随着国内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逐步成熟,商品期货、期权上市品种不断增加,场外期权市场蓬勃发展,金融衍生品作为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工具效应逐渐显现、增强。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挖掘衍生品市场价值帮助资产管理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产品创新能力。因而,为优化资产配置结构,资产管理机构对期货及衍生品类配置需求也日渐增加。与此同时,期货市场也借助金融衍生品工具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量,从而深化服务资产行业机构客户的能力。

业务范围拓展,国际化进程加快,挑战期货分析师专业服务能力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通过扩大期货领域的开放,让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境内期货市场,增强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和影响力,原油、铁矿石、PTA三大商品期货相继实现“国际化”。

此外,随着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期货经营机构国际化进一步提速,以南华期货为代表的期货公司相继走出去,为国内实体企业提供跨境风险管理服务。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因此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产业和企业的水平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推动期货经营机构提升服务实体水平,探索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业务模式。另一方面,重视行业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能切实提升期货行业人才数量和质量,为行业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期货分析师被誉为期货行业的秀才,普遍拥有硕士以上的高学历,期货分析师为客户提供的专业服务也被视为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期货分析师主导的投资者教育为期货行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内近30年的期货行业发展过程中,期货分析师应该如何定位众说纷纭,不同期货公司对分析师的定位差异也较大。有市场人士认为,可以把期货分析师分为纯成本卖方研究型、利润为中心的业务研究型、投研一体化的研究定位等。

期货市场是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市场,尤其是场内场外期权快速发展,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越来越高,这就对期货分析师的专业服务能力提升愈发迫切。期货分析师在期货公司应当如何定位,不同定位的期货分析师又该如何培养,如何通过考核有效激励期货分析师,期货分析师的职业发展方向又在何方,都是值得期货分析师和期货公司思考的问题。

参会报名专线:400 8888 910、0571—89727574

50
分享一下
返回首页»

本文标题:立足风险管理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就在本周,第十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即将召开!

本文链接:http://www.aateda.com/qihuo/30656.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泰达网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直线跳水!谁“导演”了PTA跌停这场“戏”?

下一篇:这个数据一出炉,焦炭顿时“傻眼”了:我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