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全球疫情扩散的金融病毒:负利率的困惑 隐忧与思考
2020-05-26 10:20:06|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外汇
(三)全球人口结构变迁,为利率持续下行提供动力
一是老龄化拉低经济增长水平。1980年至2018年,全球老龄化率从5.9%上升至8.9%,劳动参与率从66.1%下降至61.4%。劳动人口的趋势性
(三)全球人口结构变迁,为利率持续下行提供动力
一是老龄化拉低经济增长水平。1980年至2018年,全球老龄化率从5.9%上升至8.9%,劳动参与率从66.1%下降至61.4%。劳动人口的趋势性下降,压低经济产出,导致长期自然利率下行。
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资金供需平衡。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对投资和消费信贷的资金需求,而增加养老金的储蓄规模从而增加资金的供给,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资金供过于求为利率持续下行提供了支撑(Wong,2015;娄飞鹏,2017)。
(四)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因素依然存在,拖累经济实质性复苏,抑制利率上行
一是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增长的韧性和可包容性减弱。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发达经济体间国别差距,以及同一国家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都处于扩大趋势中。一些高人口增长、急需投资、高边际回报的贫困国家和地区,因基础设施水平薄弱、营商环境差等问题,很难获得大规模投资,导致经济回报率下降,压低自然利率(Natural Rate of IntereST)水平。
二是经济结构转型和改革滞后。各国结构性改革频频遇阻,新旧经济结构转型没有彻底完成。上一轮技术浪潮的红利己释放殆尽,新一波技术浪潮的红利还未真正释放。一些新经济、新产业边际回报较高,但受困于资金和资本支撑乏力,难以迅速转化为有效生产力。
三、负利率对经济金融的风险和冲击
总体看,人们普遍认为“负利率”是经济衰退的重要信号,通过物价水平、资产价格泡沫、信用及债务扩张、市场风险情绪等来影响经济和金融运行效率。
(一)负利率对通胀的推动作用有限
根据费雪方程式,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这是欧洲央行(ECB)和日本央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施负利率政策、试图抬高通胀水平的理论基础。然而事实却差强人意。以日本为例,该国央行在2008年、2010年两次降息,但CPI并没有出现快速提升。
(二)负利率推高资产价格泡沫,加剧经济运行失衡
量化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投资和消费刺激的任务被轻易达成,继续实施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将加剧资产价格上行压力,反而导致经济金融运行失衡。
(三)负利率拉高债务杠杆,冲击金融体系稳定
名义负利率相当于央行强加给商业银行的一种税,一旦经济形势企稳,商业银行有动力采取信用扩张、增加信贷投放的方式,减轻盈利压力。但同时,负利率也容易拉高债务杠杆,冲击金融体系稳定。2007年至2011年,美国、欧元区、英国政策利率分别下降300~500Bp至0.3%、1.0%、0.5%(接近零利率);同期,高收入国家银行系统提供的信贷占GDP比重从131.5%升至147.8%。在负利率的情况下,预计债务杠杆率将更高。
(四)负利率对风险偏好改善不明显,反而容易诱发“影子银行”的膨胀
货币当局采用负利率的一个意图是:实施负利率,改善金融市场对投资组合的风险偏好,以此刺激社会投资和再生产,从而实现对经济的拉动。从实践来看,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
一方面,流动性已经过剩的前提下,实施负利率的作用打折扣。投资者如果有投资意愿,不必等到“负值”区间,而会在接近“零”的低利率水平出手。从历史经验看,2000年、2007年美联储两次开启政策利率下调周期,但同期垃圾债(BBB级)信用利差持续走阔,风险偏好并未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负利率助推“影子银行”膨胀。负利率压低资金价格。在实体部门回报下滑、有效需求收缩的条件下,金融体系资金通往实体终端的路径受阻,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荒”压力,选择借道“影子银行”,采取层层嵌套、自我循环的方式来保持账面利润。这样一来,影子银行对实体融资需求形成“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负利率延缓僵尸企业出清步伐,不利于长期经济结构转型
一方面,利率过低不利于市场有效出清。低利率环境下,问题企业的破产概率会大大下降。另一方面,负利率为经济注入资产泡沫,不利于新经济的兴起。单克强(2017)发现,设置较低的贷款利率下,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占据大量宝贵的金融资源,新经济较难得到充分的金融支持。
四、后“疫”时代全球宏观政策:应对及思考
疫情终将结束,展望后“疫”时代,“负利率病毒”隐忧仍在。总体看,中国央行政策有定力,坚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底线,不随零利率负利率的风头起舞,是十分理性且正确的。从全球看,各国宏观决策者,应当立足更长远的视角,关注人口趋势性变化,深化经济结构改革,优化宏观政策组合,激发全社会的投资积极性,培育经济新动能,扭转实体经济回报率下行的局面。同时,金融机构应当转型有为,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为实体部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着眼于财政政策空间,发挥建设性财政政策效能
西方高福利国家应尽快消除内部纷争,立足于疫情后的国家长远发展,优化财政收支结构,适度压缩纯福利性的财政扩张,将宝贵的公共财源投入经济社会的短板领域,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发挥财政“自动稳定器”的作用,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
(二)客观认识货币政策的局限,有效约束金融资本泡沫
货币政策并非无所不能,对打破经济内生的结构性桎梏收效甚微。负利率能够解决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到商业银行的问题,但对商业银行向实体投放信贷的刺激作用较为有限。另一方面,需节制好金融资本泡沫,避免货币政策过度宽松。频繁货币政策放水无助经济增长,而是助长全球金融泡沫进一步膨胀。
(三)优化全社会投资结构,加大对新动能的资本性支持
一方面,新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各国应出台在税收、机制、市场监督等方面的政策,引导鼓励全社会扩大对新经济的投资支持。激发民间风险创新资本活力,健全完善股票市场机制,优先激励权益性资本投入新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应对疫情后投资低迷的情况,政府部门可基于财力状况,适度发债筹资,建立市场化运行的政府性基金,以权益投资的方式对接私营部门的产业及创新基金,为新基建、新产业、新技术领域持续助力。加速新技术浪潮红利全面到来,从根本上扭转资本回报率长期下滑的局面。
(四)零利率、负利率扩散条件下,微观金融机构应积极转型有为
一是关注金融机构经营压力和系统性风险。从欧洲、日本的实践看,长期低利率或负利率的环境下,银行和保险公司利差收窄,盈利能力承压,金融体系脆弱性持续加剧(Nieder,2017)。二是金融机构应当加速转型。金融机构自身要调整商业模式,减轻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传统商业银行应摒弃“规模为王”的认识误区,改变依赖存贷款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丰富服务场景、强化科技赋能,更多地扮演与投资人及客户共担风险的资产管理与专家顾问角色。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养老金管理公司等长期资金管理机构,应不断提升投研能力,立足适配于经济长期新动能的战略视角,做好资金期限匹配,加强在长期性权益性投资和另类投资领域的探索。
作者:王国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范东,国寿安保基金公司
本文标题:随全球疫情扩散的金融病毒:负利率的困惑 隐忧与思考
本文链接:http://www.aateda.com/waihui/98369.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泰达网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阅读
-
富时a50是些什么股票 最新指数成分股名单一览
2020-12-05| 160 -
朗新发债什么时候上市 新债申购代码:370682
2020-12-05| 152 -
近期龙头股热点股有哪些 这两只个股登上龙虎榜
2020-12-05| 142 -
这则震撼的消息传来 金融股又有大利好
2020-12-05| 126 -
1000新债中签能赚多少 投资者如何提高中签率?
2020-12-05| 169 -
中芯国际是哪国的 公司最新股价是多少?
2020-12-05| 134 -
消费股票有哪些龙头股 这些上市公司关注度较高
2020-12-05| 165 -
最“差”基金:东吴行业轮动十年仍亏 曾为明星基金规模达到31亿
2020-12-05| 159 -
止盈止损什么意思 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2020-12-04| 147 -
期货投资策略 相关的知识很少人会知道
2020-12-04| 129